无处安放的乡愁
王尚桐
那日,出松江大学城地铁口,一缕熟悉的烤馕香味飘来,紧走几步,冲到了烤馕摊前,望着黄灿灿香喷喷的烤馕,一句常用的维语脱口而出:“皮牙子(洋葱)馕巴没(有么)”年轻的维族摊主一双小眼睛笑成了弯弯的豆荚,摇摇头,半维半汉的回答了一句:“亚克,(没有)人家不喜欢。”急忙掏钱,买了一只。手捧滚烫的馕饼,急忙咬了一口,一股久违的馕香在舌尖上滚动,这是新疆味道,更是故乡的味道。
随着离开新疆的日子越来越久,故乡,成了一张旧照片,在我的记忆里,日渐发黄。
当年父母离开家乡,跟随王震将军西出阳关,来到天山脚下,头屯河畔。战士为建设新疆,节衣缩食,少发一套军装,建成了钢厂、纺织厂,结束了新疆不产钢和布的历史。。如今,博格达雪峰依然静静的肃立,头屯河水依然潺潺流过,父母却永远长眠戈壁。
父母不在了,家不在了,但故乡仍在。余光中写道:“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无处搁置的乡愁,在心间萦绕,仿佛自己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再也未回新疆。只在我的记忆里,让我思念,让我感伤,让我疼痛,让我温暖。
不久前,“心系边疆”微信群发帖,当年支边青年聚会,纪念支边50年。老友相聚倍感亲切,没有大吃大喝,没有卡拉OK,更没有推杯换盏。只有热络亲切的交谈,还有淡淡的怀旧。尽管退休,叶落归根,虽然终日仍能听到黄浦江的涛声,心中仍忘不了天山上的皑皑白雪,人在上海,魂在新疆,因为,那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一根红线系两头,一头在天山,一头在浦江。夏日,当年的支边青年相约去新疆避暑。上网淘来打折机票,几个小时后就飞到了第二故乡。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熟悉的乡音,去工作过的车间转转,品尝着新疆各种美食,那熟悉的味道,就像一副清凉剂,抚平了躁动的心,也化解了抹不开的乡愁。
秋风起,葡萄熟。怀着百般的不舍,带一箱木纳格葡萄,一摞阿不都馕,还要带几份八钢凉皮,那是儿女们的很爱。他们就像候鸟一样,又飞回了生他养他的故乡。
年岁渐长,常常会思念故乡,人在上海,却思念新疆。到了新疆,又想起滔滔黄浦江。常常会做一个不断重复的梦——在一个明媚的春天里,牵着父母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泥泞的小道两旁,生长着碧绿油亮的麦苗,沙枣花喷吐着醉人的芬芳,蜜蜂围绕着我们,欢快地起舞……我们又回到了故乡。
有时候,行走在繁华的南京路上,看着五彩缤纷的橱窗,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流,忽然飘来的一缕音乐,或者前面某个游客的乡音,会唤起对故乡的念想。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处安放的乡愁已是我们思想感情中的一部分,放弃不了,割舍不了。在风雨人生的路上,工作岗位可以变,居住地可以变,品乡愁,如同品老酒。乡愁成了平凡生活中的蜜,因为,那是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
癫痫病癫痫科地址哪里有治癫痫的专业医院北京治疗癫痫的医院在哪